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,是擴大就業、改善民生、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,在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、防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近十年來,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非凡成就,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。
增速快:中小企業數比2010年增長300%左右
過去十年是中小企業高速發展的十年。工信部數據顯示,從中小企業數量來看,2021年年末,全國企業的數量達到4842萬戶,增長1.7倍,其中99%以上都是中小企業。全部中小企業數量超過4700萬家,比2010年增長300%左右,年均增速13%以上。具體到工業領域,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到40萬戶,營業收入超過了75萬億元,利潤總額達到4.7萬億元,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23.5%、38.7%、37.1%。
近十年,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高質量發展,產業整體實力、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、競爭力、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。郵政業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領域的中小企業增長速度令人矚目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18—2021年,郵政業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均增長達到28.2%、15.1%,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。
2010-2020年我國中小企業年度注冊數量及其增速
數據來源:天眼查,賽迪中小所整理
國家興旺離不開中小企業,而中小企業的繁榮也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扶持。近年來,中小企業法律政策體系“一法一條例兩意見”的頂層設計框架初步搭建完成。新修訂的《中小企業促進法》頒布施行,《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》制定出臺,中辦國辦印發《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》,出臺“1+2”長短政策組合拳,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健全。此外,國家在發展環境、財稅支持、融資渠道、公關服務體系四方面,給了中小企業全方位的支持,使得中小企業能夠在短短十年內,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。
其一,發展環境不斷優化!胺殴芊备母锊粩嗌罨,企業營商環境不斷改善,商事制度改革效果明顯,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、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穩步實施,定期開展減輕企業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督查、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第三方評估。企業權益保護環境優化,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8500多億元。融資環境不斷改善。
其二,財稅支持力度不斷加大。2016—2020年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36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發展,政府采購中授予中小企業金額占比超過70%;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、降低社會保險費率、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、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等政策,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范圍不斷擴大,2016-2021年,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超過8.7萬億元。三是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能力穩步提升。2016-2021年中央財政累計撥付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超550億元,202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50.0萬億元,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9.1萬億元,同比增速24.9%。
其三,融資渠道不斷拓寬。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健全,普惠金融服務能力穩步提升。設立國家融資擔;,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不斷健全。設立科創板,并在科創板、創業板試點注冊制,推動注冊制改革,深化新三板改革,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。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、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,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市場更加廣闊,規模不斷擴大。
其四,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發展迅速,各類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加快搭建,覆蓋全國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骨干網絡初步建成!笆濉逼陂g培育省級示范平臺3300多家,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帶動近10萬家社會化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。2021年,培育認定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292家。
貢獻大:我國中小企業具有“56789”典型特征
我國中小企業具有“56789”典型特征,即中小企業貢獻50%以上的稅收,創造60%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,完成70%以上的技術創新,提供80%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,以及占據90%以上的企業數量。近十年來,中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。
一是中小企業是就業和收入增長的主渠道。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,中小企業的從業人數占全部企業從業人數的比例達到80%。2021年我國私營個體就業總數達到4億人,較2012年增加了2億多人。工信部研究發現,地級市層面,小微企業數量每增加1000個,本市就業人員將增加0.68%,工資水平將提高0.78%。
2021年各省份新增市場主體數量、城鎮新增就業人口數量及排名
注:上海、四川、遼寧的新增市場主體數量和城鎮新增就業人口數量數據缺失
數據來源:通過國家統計局、天眼查數據整理
二是中小企業是地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。國家統計局研究表明,中小企業與地區的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超過了0.8,中小企業活躍的地區,也恰恰是經濟發展和擇業的熱點地區。省級層面,中小企業數量每增加1%,本省GDP將增長0.12%;中小企業營業收入每增長1%,本省GDP將增長0.14%;從業人員每增長1%,本省GDP將增長0.24%。地級市層面,小微企業數量每增長1000個,本市GDP將增加1.43%。此外,以中小微為主的民營企業是我國第一大的外貿經營主體,2021年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58.2%。
三是中小企業發展顯著提高了地區稅收增長。工信部研究發現,省級層面,中小企業數量、營業收入、從業人員3個指標每增加1%,本省稅收將分別增加0.21%、0.21%和0.36%。地級市層面,小微企業數量每增加1000個,本市稅收平均將增加0.17%。
小微企業數量與稅收的相關性(相關系數:0.454***)
數據來源:天眼查,賽迪中小所整理
四是中小企業有效提升了創新水平。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,有研發活動的小微企業占全部有研發活動企業的比重為81.1%,研發經費比2015年增長102.5%,有效發明專利數比2015 年增長233.2%。尤其是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.3%,高于上市企業1.8個百分點。
2021年各省份“小巨人”企業數量、專利數量、“填空白”“補短板”企業數量及排名
數據來源:賽迪研究院整理
近十年,我國一二三產業比重結構從2012年的10.1:45.3:44.6調整為2021年的7.3:39.4:53.3,第三產業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支柱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1年,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萬億元,比上年增長11.3%。服務業中小企業占比最大,向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最多,對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。在服務業中,以網購為代表的新興零售業中小企業迅猛發展,占比最高。2021年,網上零售額達到1.3萬億元,按可比口徑計算,比上年增長14.1%,新興零售業中小企業的高速增長,對大眾的消費行為和水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,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。
活力足:中小企業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生力軍
近十年來,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,是擴大就業、改善民生、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,在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、防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與大型企業相比,中小企業在以下方面更具優勢。
一是經營機動靈活。一方面,中小企生產投入較小,產品生產級投放市場時間短、見效快,產品轉型成本低,能更快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,在生產經營上具備更大的彈性。另一方面,中小企業組織結構簡單,管理內容較少、難度較低,這使得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的費用和靈活度上更具競爭優勢。
二是決策效率高。大企業決策往往需要層層傳遞,這導致決策過程長且之后,有時難以捕捉市場上的新機會。相對于大型企業,中小企業管理跨度小,職能部門少,協調簡單,在決策的速度和精度上具備優勢。
三是滿足市場特點需求。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,產業鏈不斷延伸,中小企業能憑借其在技術、資源方面的優勢,按照特定客戶群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。大量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、配套生產,日益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的配套專家。
中小企業非凡的活力,也體現在困難中的韌性。2021年,全國中小企業經受住了原材料價格高企、訂單不足、疫情汛情等復雜嚴峻形勢考驗,生產經營保持穩定恢復態勢,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主要指標兩年平均增速高于疫情前水平,營業收入、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9.9%、25.6%,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.9%、16.8%,比2019年同期增速分別高5.8個、15.4個百分點。電力大數據監測顯示,2021年小微企業用電量增長7.6%,進一步體現了中小企業的韌性和活力。
此外,歷經近10年的發展與培育,我國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的表現更加優異,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活力。2021年11月,北交所首批上市企業中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分別占58%和20%。2021年,中小企業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經營情況良好。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對“小巨人”企業調查顯示,“小巨人”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0.6%,比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高4.4個百分點。